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西医的哲学基础差别(2)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1 1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感冒为例,西医认为感冒分为上呼吸道感冒以及流行性感冒。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烧、怕冷、头痛、咳嗽、鼻涕多、鼻塞等。用药则一般是消炎药(用于

以感冒为例,西医认为感冒分为上呼吸道感冒以及流行性感冒。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烧、怕冷、头痛、咳嗽、鼻涕多、鼻塞等。用药则一般是消炎药(用于杀灭病毒、细菌)、止咳化痰药、症状(例如喷嚏、鼻水、头痛)解除药等。

而中医认为,感冒治疗的原则必须根据具体的症状与体质而定。一般而言,感冒可以分为四型。

第一型:风寒型。常有恶寒怕冷较重发热轻,并且伴有头痛、鼻塞、鼻流清涕的情形,没有喉咙痛以及汗出等的情形。常用的中药有紫苏叶、杏仁、荆芥、防风、桂枝、麻黄、桔梗、前胡、羌活等,通过发汗解表改善周边血液循环、发汗解除在表之邪,达到所谓的驱除风寒的作用。

第二型:风热型。临床上常见的情形为发烧情形明显,怕冷则相对不明显,一样有头痛、鼻塞喷嚏的情形,咳嗽咳出来的痰则较稠、甚至呈黄色的,尤其有喉咙痛的情形。治疗可以用疏散风热之邪,代表方用银翘散,药物常用金银花、连翘、芦根、荆芥、菊花、桑叶、薄荷、牛蒡子等具有天然消炎成分的中药来改善。

第三型:暑湿型。一般有高烧不退、全身倦怠、食欲不振,甚至影响到肠胃系统,舌苔呈现黄腻等。在炎炎夏季比较常见,治疗原则芳香化浊、清热利湿,代表方藿香正气散、香薷饮,可以用的中药有香薷、金银花、藿香、佩兰、厚朴、黄连、扁豆等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中药来改善。

第四型:体虚型。年老或体质素虚,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容易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缠绵不愈。治疗原则扶正驱邪,代表方参苏饮,人参败毒汤,方药物以人参、茯苓、甘草、苏叶、葛根、半夏、陈皮、桔梗、前胡、木香、枳壳来补中益气。

从其实证分析来看,西医见效快,治疗单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见效慢,注重身体自愈和整体调理,相对温和。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关于健康的定义[2]: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良好状态的总称。可见,现在我们对健康的认识从医学发展形态拓展到了社会发展形态之中。健康状况的改善不仅取决于医学,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这就要求人我们要将每个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

3 中西医认识疾病各具特点

西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人体分解成系统—器官,通过实验医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在生理、病理、解剖、细胞、微生物、大分子、分子等繁杂的基础分支学科中,擅长从这些单元的状态来推知人体的状态,与现代各门自然科学同步,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功能予以解释,对当代社会医疗有较大贡献。

中医是辩证哲学,整体论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中医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的人体,擅长综合地把握它们的规律,并用符号化方法描述它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认为事物永恒运动变化,有整体性和联系性。德国物理学家哈肯说“中医成功地应用了整体论思维来研究人体和防治疾病”[4]。中医诊治疾病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患者全身症状和体征,辨证求本的诊断治疗模式。正如国医大师陆广莘说法,这是一种“识病求本”的医学[5],在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西医在最初的疾病诊断,疾病分析,到最终疾病治疗都是很有差异的。二者哲学思想的不同决定了科学基础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中、西医相对不同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两者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祖国医学与西方医学不应该成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应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事物是永恒发展的,现代医学必将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3] 李今庸. 医案医论精华[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6.

[4] 李今庸. 医案医论精华[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8.

[5] 陆广莘.中医学之道.陆广莘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0 引言自人类出现以来,古今中外关于医学哲学的研究历来是层出不穷。因为“医学”本身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包含着对立统一两个方面的概念。其具体体现则是传统祖国医学和西方医学。中医和西医的科学基础的差别来源于两者哲学基础的不同:西医是形而上学哲学,而中医是辩证哲学。1 中、西医哲学思想比较分析1.1 中医的辩证哲学自中国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出现以来,传统中医关于辩证的思想就深入人心,并一代一代继承下来,最终成为一套自成体系的医学方法论。中医所谓之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判定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最终求得解决之道。在中医辩证哲学中,阴阳学说最为有名。它是我国古代朴素辨证唯物哲学思想的体现。因此,中医学家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就叫做“生化不息”。从哲学上来讲,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阴阳这个根本问题上求得解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阴阳变化的规律一般认为有相对性,互根性,消长性,转化性等。因此,我们要想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故中医有其顺应自然、整体性、综合性、有机辨证统一性等优点,但是其对于事物深层微观结构和生物机理的认识和把握则过于模糊[1]。总之,纵观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再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传统中国医学走的是一条科学辨证的道?西医的形而上学随着西方哲学领域,以及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微观领域的逐渐发展,西方医学逐渐成为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西医的特点是对有机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的物质结构形态及功能,认识比较深刻。由于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实验医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在生理、病理、解剖、细胞、微生物、大分子、小分子等繁杂的基础分支学科中,与现代各门自然科学同步,从而西医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功能能够从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双向发展。在微观、更微观的方向上,从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西医不断揭示出生命物质的实质和规律。在宏观方向上,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西医逐渐步入生物、心理、社会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并仍在不断的发展着。同时西医肯定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肯定生理、生化指标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然而,哲学与医学历来密不可分,医学的哲学思维对每一时代的医学体系来说都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并构成那个时代医学模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医学的走向和发展的深度和方向。具体来说,西医首先要求的是实证,认为一切结果必定有其原因,而且认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完全确定的,即使在复杂系统中,原因和结果总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造成了西医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哲学。一方面,由于其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有效结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而在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相对的抽象性、复杂性和理论思维的局限性,更由于现代实验方法的相对贫乏,割裂系统来研究功能,故而不可能完全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2 中、西医比较实证分析由于中、西医的哲学思想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同,所以在对待具体情况时,两者采取的方案也是相去甚远,甚是不同。于是本文将以实证的形式对其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感冒为例,西医认为感冒分为上呼吸道感冒以及流行性感冒。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烧、怕冷、头痛、咳嗽、鼻涕多、鼻塞等。用药则一般是消炎药(用于杀灭病毒、细菌)、止咳化痰药、症状(例如喷嚏、鼻水、头痛)解除药等。而中医认为,感冒治疗的原则必须根据具体的症状与体质而定。一般而言,感冒可以分为四型。第一型:风寒型。常有恶寒怕冷较重发热轻,并且伴有头痛、鼻塞、鼻流清涕的情形,没有喉咙痛以及汗出等的情形。常用的中药有紫苏叶、杏仁、荆芥、防风、桂枝、麻黄、桔梗、前胡、羌活等,通过发汗解表改善周边血液循环、发汗解除在表之邪,达到所谓的驱除风寒的作用。第二型:风热型。临床上常见的情形为发烧情形明显,怕冷则相对不明显,一样有头痛、鼻塞喷嚏的情形,咳嗽咳出来的痰则较稠、甚至呈黄色的,尤其有喉咙痛的情形。治疗可以用疏散风热之邪,代表方用银翘散,药物常用金银花、连翘、芦根、荆芥、菊花、桑叶、薄荷、牛蒡子等具有天然消炎成分的中药来改善。第三型:暑湿型。一般有高烧不退、全身倦怠、食欲不振,甚至影响到肠胃系统,舌苔呈现黄腻等。在炎炎夏季比较常见,治疗原则芳香化浊、清热利湿,代表方藿香正气散、香薷饮,可以用的中药有香薷、金银花、藿香、佩兰、厚朴、黄连、扁豆等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中药来改善。第四型:体虚型。年老或体质素虚,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容易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缠绵不愈。治疗原则扶正驱邪,代表方参苏饮,人参败毒汤,方药物以人参、茯苓、甘草、苏叶、葛根、半夏、陈皮、桔梗、前胡、木香、枳壳来补中益气。从其实证分析来看,西医见效快,治疗单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见效慢,注重身体自愈和整体调理,相对温和。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关于健康的定义[2]: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良好状态的总称。可见,现在我们对健康的认识从医学发展形态拓展到了社会发展形态之中。健康状况的改善不仅取决于医学,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这就要求人我们要将每个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3 中西医认识疾病各具特点西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人体分解成系统—器官,通过实验医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在生理、病理、解剖、细胞、微生物、大分子、分子等繁杂的基础分支学科中,擅长从这些单元的状态来推知人体的状态,与现代各门自然科学同步,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功能予以解释,对当代社会医疗有较大贡献。中医是辩证哲学,整体论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中医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的人体,擅长综合地把握它们的规律,并用符号化方法描述它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认为事物永恒运动变化,有整体性和联系性。德国物理学家哈肯说“中医成功地应用了整体论思维来研究人体和防治疾病”[4]。中医诊治疾病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患者全身症状和体征,辨证求本的诊断治疗模式。正如国医大师陆广莘说法,这是一种“识病求本”的医学[5],在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西医在最初的疾病诊断,疾病分析,到最终疾病治疗都是很有差异的。二者哲学思想的不同决定了科学基础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中、西医相对不同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两者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祖国医学与西方医学不应该成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应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事物是永恒发展的,现代医学必将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参考文献[1]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3] 李今庸. 医案医论精华[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6.[4] 李今庸. 医案医论精华[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8.[5] 陆广莘.中医学之道.陆广莘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yxdycjy.cn/qikandaodu/2021/0201/921.html

上一篇:山西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治
下一篇: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