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4)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1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完善诊疗方法、坚持中西医结合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相君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高度关注民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健康放在重要地位的中心思想,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发挥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优势吴相君代表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 统计显示我国心血管现患病人数约2.9 亿,是造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疾病负担,我国脑卒中患者达1300 万人,死亡率高达153.63/10 万。2015年脑卒中出院总人次700 多万,住院费用750 多亿。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巨大,加强慢性病防治意义重大。吴相君代表在全国 “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发言吴相君代表说,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等一系列文件,提出“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等目标,提出了“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等应对措施,为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指明了具体路径。吴相君代表认为,中医药介入治疗慢性病不同阶段可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不同作用,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与费用。我国已经有一批经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的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可在慢性病不同阶段使用,达到降低疾病发生率、恶化率、致残率、致死率的目的。以心血管事件链为例,心血管疾病从发病到加重至死亡长达数十年,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代谢综合征到动脉硬化和易损斑块,再进一步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表现出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发挥中医药“治本病,防未病”的临床优势,早期干预高危因素,发展过程阶段抑制稳定易损斑块,有助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复发率,有效治疗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损伤导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彰显中医药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结合的疗效特色。吴相君代表指出,目前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表现在一是“治未病” 理念在广大城乡居民中还不够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二是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早期干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中医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医人员只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15.9%,中医类医疗机构只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6.09%,两者比例过低限制了中医药作用的充分发挥。吴相君代表建议:一、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教育。倡导大众通过调整膳食结构、加强体育运动、积极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措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预防慢性病发生。首先要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进校园,尽快普及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课程,做好扎根教育。其次是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进社区,在社区广泛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大讲堂、中医药文化节、义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中医药文化专家、中医师面对面向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第三是鼓励广播电视台开设公益性中医药文化专门频道,鼓励各类媒体开设公益性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专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多渠道多角度向全社会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深度融入全民日常生活。二、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慢性病治疗。实践证明中药治疗在慢性病早期介入成效明显,可节省大量医疗资源和费用,减轻国家医保负担。建议筛选一批经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治疗慢性病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作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必备药品和相应疾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一旦确诊慢性病及时进行中医药干预。应筛选理论特色明显疗效突出的专利中药优先纳入医保和基药目录;对有确切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国内权威指南共识推荐的优势品种,强化各级医疗终端的优先配备和保障使用;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让各级中西医师能够顺畅便利地使用高品质中成药用于慢性病防治。三、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群众的覆盖面。推进医学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完善中西医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将中医人员比例从15.9%提高到与西医卫生人员同等的比例。加大对中医院的投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和特色中医专科医院,把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占比从目前的6.09%逐步提升到与西医院同等比例。促进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吴相君代表说,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从国家战略高度做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的出台,搭建起了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优化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环境,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2019年10月又隆重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吴相君代表说,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为提升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提供了政策指引,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吴相君代表通过调研发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进一步统筹规划。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预计2020年将超过6620 万亩,随着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医药走向世界,既有种植规模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中药材种植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一样需要加大统筹规划力度,如果单纯以市场调节为主将导致种植户难以进行准确的市场研判与前景分析,跟风引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极易造成供需失衡和价格大幅波动,阻碍中药材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二是中药材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亟待建立追溯体系。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产业的生命线,是中药质量的源头和保障,当前中药材质量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每年有近200 家中药饮片企业因质量问题被吊销资质,其根源都是药材质量问题。中药材可控性差、可溯性不强,提升中药材质量面临着很多挑战。尽管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中药材质量追溯是宏观管控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还非常欠缺,一些企业和地区质量追溯刚刚起步,覆盖面小,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三是中药材优良品种缺乏,种子种苗专业化生产能力低。中药材种质混杂,品种混乱,一种药材存在多个种质或栽培类型的现象并非个例。不同种质或类型的中药材因其基因型不同,植物形态、药材产量、药用成分含量、抗性等也都有所不同,致使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种子种苗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中药材种子企业较少,专业化制种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不多,繁种育苗技术落后,农户自繁自育比较普遍,品种混杂或退化严重,种子种苗质量差,与快速发展的中药材产业不匹配,此外种苗新品种登记以及种子种苗质量监管不系统甚至缺位,这些都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是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我国山地、林下药材发展迅速,种植生产面积超过中药材生产面积的60%以上,但山地药材机械严重缺乏,很多机械都属于空白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减少,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明显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提高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水平是必然趋势。吴相君代表建议:一、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首先要统筹生产,设立一亿亩中药材种植目标,制订科学发展规划,优化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县乡政府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二要统筹收储,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在全国建立药仓,通过购买、存储、调价、销售等调节市场供需,像管理粮食一样管理中药材。三是统筹发展,建立中药材种植的长效联效机制,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扶贫脱困有机结合,实现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二、强化质量控制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尽管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中药材质量追溯是宏观管控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过程管控,从源头上实施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中药材质量追溯要由农业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强化过程管理,通过建立生产有规范、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药材质量,保障中药材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三、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和种子种苗的专业化生产。中药材种质混杂、品种混乱表现为,一种药材存在多种种质、栽培类型或多种基源,不同种质或类型因其基因型不同,在形态、产量、质量、抗性等方面均不同,致使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加强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和种子种苗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种质混杂、品种混乱问题,提升中药材质量,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中药材品种审定和登记系统,可全面实现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监管。四、加强中药材山地机械的研发和应用。山地药材、林下药材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中药材生产的重要来源,在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特色产业打造中正发挥出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大力加强山地药材机械、特别是山地小型系列生产机械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率,减低成本,提升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发扬光大中医药特色优势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为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在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分享了这次中医药抗疫的经验和启示。王阶委员说,中国的抗疫历史渊远流长,从西汉至今,中国发生过350 次以上瘟疫流行,每次瘟疫中华民族都挺了过来。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学专家们根据一线抗疫的经验和调研情况,撰写了中医抗疫方案,方案记录了新冠肺炎防控的中医内容,这也是中医抗疫和中国抗疫的学术亮点。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情况下中医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给患者短时间内提供了一个诊疗、处方、用药、见效的体验,让患者体验了传统医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事例我们深刻反思,相信中医药只要能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作用,发扬光大。”王阶委员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蒋健主任医师建议: 细化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提供法律保障;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组建高标准高水平的国家中医药应急队伍,完善设备设施配备,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信息监测系统及预警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的建设,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经验的传承和医案文献整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教授说,“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振兴发展中医药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 ‘五种资源’的优势,发展中医治未病特色,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要让中医药在基层生根发芽,惠及民生。”吴焕淦委员建议:尽快将针灸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以满足针灸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推动组织我国主导的国际针灸大科学计划;加强对针灸国际国内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建立针灸临床疗效国际评价体系,维护我国在针灸领域的国际人才队伍和话语权,保持我国引领世界针灸的发展的地位。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今年“两会”带来的议案是呼吁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加大对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力度,推动中医药法落地见效。张伯礼代表建议,组织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调研、检查等活动进一步掌握中医药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我国制定具体配套实施办法提供参考。同时,加大对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力度,完善中医药制度体系。张伯礼代表强调,要全力抓好配套制度的制定落实,加快推进各地中医药条例的制定和修订进程,按照法制统一原则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逐步构建中医药的法规体系,推动中医药治理体系现代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表明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这与中医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彰显的强大力量分不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的使用率和有效率都超过90%,“三药三方”积累的宝贵经验说明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值得大力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说,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加强继续科技创新,在院属医疗机构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国际交流方面作出示范。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yxdycjy.cn/qikandaodu/2021/0203/940.html

上一篇:云南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研究
下一篇:区域经济下地方中医药高专“创新创业”师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