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纳米药物载体研究概述(2)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07: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3 介孔二氧化硅类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稳定性高、表面积大、孔径可调、载药量大、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纳米粒子药物载体中最具潜力的一种

1.3 介孔二氧化硅类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稳定性高、表面积大、孔径可调、载药量大、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纳米粒子药物载体中最具潜力的一种。介孔二氧化硅通过改变实验配比,可以轻易调整二氧化硅的粒径、形貌和孔结构,并且可以与磁性粒子、靶分子、荧光分子等结合,组装成多功能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诊断、治疗、成像、等功能。介孔材料表面的一些活性分子,能够堵塞孔隙,控制药物分子在适当的时间释放,并具有对环境刺激作出响应功能。首次使用介孔二氧化硅研究环境刺激药物的释放由LIN[8]提出,介孔二氧化硅通过响应性纳米载体控制。JANG[9]等在载药介孔氧化硅表面修饰羧基功能化螺吡喃,羧基的疏水性可以将药物包封在孔内。紫外线照射下,螺吡喃结构改变,表面变成亲水基团,导致药物释放,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4 金纳米颗粒类

金纳米粒子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在药物载体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粒子使简单的金硫醇生物偶联化学和表面功能化,治疗分子形成靶向配体或分子表面钝化处理增加了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金纳米粒子的结构光学性质的控制来调节其结构,使得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λ≈ 650~1 350 nm)的近红外(NIR)光。此波长下的近红外光可实现理想的光热治疗,因为该波长的光有利于穿透健康组织到达含有金纳米颗粒的肿瘤组织中,并与紫外光相比能够有效降低对人体健康组织的光损伤。

目前已知用于纳米技术治疗癌症研究的纳米颗粒主要有脂质体、树枝状大分子、聚合物、量子点、碳纳米管、氟化碳、氧化铁、金纳米颗粒等。近10年来,应用金纳米粒子用于治疗癌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其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前景[10]。关于癌症治疗的金纳米粒子颗粒的应用可总结为4 个方面。

1)光热治疗。在光照射条件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金纳米粒子表面电子被激发产生强烈的共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快速光热转换,金纳米粒子进入癌细胞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结合特异性抗体、理代谢转运,一旦金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内便可进行自我组装,在细胞内形成大的囊泡,这种囊泡可以更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另外通过局部高温热辐射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内蛋白质,亦可杀死肿瘤细胞,在41~47 ℃下条件下作用10 min 便可达到此效果[11]。

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PDT已成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光敏剂一般需要传递系统结合作用,因为大多数光敏剂具有高度疏水性,大多数科学家认为GNPs 可以提高不同光敏剂的单线态氧生成和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经报道,金纳米粒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主要是因为金纳米粒子的效率提高其给药效率,并且金纳米粒子还可以产生活性氧,与金纳米粒子介导的光热治疗结合。这种由光敏剂引起的光热治疗与光动治疗的结合,能够在不同部位的细胞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3)增加细胞内光辐射的敏感度。这种效果实现的条件是千伏或兆伏电压,在体内或者体外都可实现[12]。米颗粒的浓度、大小、类型、细胞内的位置、使用的细胞和辐射所使用的能量等,决定了GNPs的放射增敏度。

4)作为药物载体。金纳米颗粒可以负载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多肽、叶酸、抗体等均可与金纳米颗粒结合,此时金纳米颗粒作为一种载体,可传递药物与基因进入肿瘤组织,并且通过上述光热效应来控制药物释放[13]。

2 结束语

随着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药物载体被合成与应用到医药领域。关于未来纳米材料药物载体的发展,应该着重智能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这类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感应病灶组织环境信息的变化,从而达到控释药物的目的。但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纳米粒子的不稳定性、生物分布不均匀、体内清除率低等,设计出理想的纳米药物载体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1]EDUARDO H,SEBASTIAN M B,CRISTIAN C,et in nanomedicine toward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ncology and immunology[J].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2014,15:864-879.

[2]LIN S,LIN progress in nanoparticles as anticancer drug carrier[J].Zhongguo Zhongliu Linchuang,2013,40:363-366.

[3]MARíA á,BEATRIZ L,ANDER of edelfosine lipid nanoparticles in breast cancer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13,15:720-726.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yxdycjy.cn/qikandaodu/2021/0514/1615.html

上一篇:油茶籽粕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中医药高职院校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